康熙三十七年,雍正登基,年羹尧执掌朝政。在年羹尧临终之际,他留下了一个棋局,这局棋似乎关乎到了皇位的归属。皇位的命运如同这场棋局一般扑朔迷离,惊心动魄。身为后人,我们不禁感叹于这段悠久的历史,也对那个充满睿智与权谋的时代充满着好奇。
不知道有没有细心的小伙伴在追剧过程中发现,在观看那段年羹尧被雍正皇帝下旨赐死的剧情时,其实隐藏着一个极易被忽视的小细节。这个小细节,就像一颗被尘封的珍珠,静静地在剧情的深海中闪耀。那就是在城楼的角落,年羹尧与一名小牧童席地而坐,下着的那盘看似普通的井字棋。原本,年羹尧手中的棋子只需轻轻落下,就能锁定胜局,但他却故意将棋子放在了旁边的格子里,放弃了原本属于他的胜利。
这不禁让人深思,这难道只是一个无意的失误,还是说在这背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含义?难不成是在暗示年羹尧原本掌握着翻盘的机会,但最终却像这盘棋局一样,选择了放弃?
“棋局背后,究竟有何深意?”
回顾年羹尧的仕途,他首次被降职,正是因为他擅自处决了孙嘉诚,这一行为激怒了清流派,雍正为了安抚清流派,不得不将年羹尧贬为杭州将军。雍正本以为这样既能平息清流派的怒火,又能让年羹尧收敛锋芒,以便更好地坐镇西北。
然而,局势的发展超出了雍正的预期,清流派如狼似虎,不断在雍正面前告年羹尧的状。为了稳定朝堂,雍正只能再次对年羹尧下手,不断贬低他的职位,从大将军到看守城楼的守卫,但清流派仍然不依不饶。
雍正本有些犹豫,但张廷玉的介入让他下定决心,最终下达了赐死年羹尧的旨意。李卫接到任务后,带着饭菜前往杭州,而年羹尧则在城楼与牧童下棋。
就在棋局的关键时刻,年羹尧本可以赢得比赛,但他却选择了放弃。这不禁让人联想,年羹尧在政治斗争中,是否也如这盘棋局一样,主动放弃了胜利的果实?
下完棋后,李卫带着圣旨来到城楼,年羹尧看到他,或许已经预感到自己的命运。尽管心有不甘,但他还是接受了现实。回到住叹,李卫拿出饭菜,年羹尧在拿到圣旨的那一刻,将佩戴多年的手串扔到桌上,请求李卫将其还给雍正,随后痛哭流涕。
李卫完成任务后,准备回去复命。但在城楼脚下,他注意到了年羹尧与牧童下的那盘棋。镜头特意给了特写,这是否意味着这个小细节有着特殊的含义?
“棋错一招,命错一招”
从年羹尧的角度来看,他确实是主动放弃了赢得机会,让雍正稳坐皇位。在平定西北之前,年羹尧曾向雍正汇报西北情况,如果他曾选择视而不见,或者反水,雍正的皇位都可能不保。但年羹尧选择了忠诚,尽管他的忠诚并非出于绝对的忠诚,而是出于谨慎。
年羹尧虽然刚愎自用,但他以谨慎为主,他知道反水的风险太大。在他看来,只要自己不犯大逆不道之事,雍正不会对他下手。然而,他忽略了伴君如伴虎的道理,雍正并不会因为年羹尧有恩于他就放任其行为。
尤其是在卸甲事件中,年羹尧的将领只听从他的命令,这无疑触犯了皇威。对于任何一个皇帝来说,拥兵自重的权臣都是无法容忍的。因此,年羹尧的死,似乎成了必然的结局。
这个小细节,让我们看到了年羹尧在生死之际的抉择,也让我们对这位历史人物有了更深的理解。或许,在历史的洪流中,每个人都是棋盘上的棋子,而年羹尧,只是其中一个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