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重要君主,他被称为"太宗皇帝",在他统治时期,中国实现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发展。然而,人们对他的统治方式存在争议,有人认为他是雄才大略的明君,也有人认为他是以穷兵黩武来维护统治的。究竟汉武帝的统治方式是雄才大略还是穷兵黩武,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在汉朝众多皇帝中,汉武帝刘彻的知名度是最高的,由于世人代代相传,大部分人将其视为一代明君雄主。但也有人认为汉武帝只是统治阶层树立起来的榜样,对百姓而言,汉武帝反而是一座大山。要想客观的评价一个人,就要全面了解这个人的生平。接下来,让我们走进汉武帝的世界。
汉武帝刘彻接手的大汉王朝并不是一个烂摊子,在汉文帝和汉景帝的治理下,大汉王朝蒸蒸日上。刘彻是一个充满雄心抱负的人,在文景之治把大汉拔到全新高度的背景下,刘彻必须做出一些不一样的事情。否则就无法与祖辈相提并论,甚至压制不住朝堂上的老臣。
相较于文景时期的仁政,刘彻觉得这种方式效果太慢,不如征服外敌效果明显。就在刘彻寻找突破口的时候,南方蛮夷之地发生了动乱,闽越国先是攻打东瓯国,后来又前去攻打南越国。一心想建功立业的刘彻,当即派大军前去调停,闽越国一看汉军到来,立马选择撤兵。闽越国的举动让刘彻感受到汉军的实力不一般。但因为闽越国主动撤退,汉军没有理由继续攻打,于是便返回京城。这次行动极大刺激了刘彻对外动武的念头,他一直在寻找合适的机会。三年后,匈奴主动上门来。
此时匈奴的首领是君臣单于,此前匈奴摸索出了一套在大汉身上捞取好处的方法,先骚扰大汉边境,逼迫大汉和亲,保持一段时间的和平后再去骚扰,以此来让大汉拿出更多的筹码。公元前135年,君臣单于见刘彻登基不久,又派人前来商讨和亲之事。在文帝景帝时期,为了避免与匈奴动干戈,只要对方提出和亲,大汉就会挑选一位公主送过去。这种应对之策也成为大臣们的共识。不过,此次匈奴再次前来和亲,朝堂上出现了不同的声音。大行令王恢表示,和亲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匈奴问题,和亲过后,他们依然会前来犯边,应该对匈奴诉诸武力,打得他们不肯还手为止。
王恢此言一出,朝堂之上一片哗然,以御史大夫韩安国为首的老臣坚持认为应该继续采用和亲之策,和匈奴动武只会劳民伤财,而且最终能够胜利还是个未知数。老臣们反对与匈奴动武,看似是为国家考虑,实则是不想操心,在他们眼里,只要匈奴不打到长安,他们就可以高枕无忧,至于边境上死几个人根本无所谓。尽管刘彻很想动武,但因为朝堂上的反对声音过大,他只好作罢,于是又和往常一样派出和亲队伍,携带巨额财物给匈奴送去。
此后不久,主战派王恢给刘彻送上了一个伏击匈奴的计划。王恢认识一个马邑商人,名叫聂壹。此人专门在边境上干各种非法走私生意,匈奴的铁器都要从聂壹手里买,聂壹也因此接触到匈奴高官。
聂壹向王恢献计说,他可以带人在马邑城中制造一定的混乱,然后派人去联络匈奴,说能和匈奴里应外合,引诱匈奴前来劫掠财物,届时汉军可以在周围设下埋伏,一举将匈奴人全歼。战国时期赵国大将军李牧就是用这个方法重挫匈奴,让匈奴几十年都不敢前来犯边。
为了让王恢相信自己的计划,聂壹透露很多匈奴高层内部的事情,并信誓旦旦的保证,凭他对匈奴单于的了解,他们一定会上当。刘彻将王恢的计划放到朝堂上让大臣们讨论,大臣们知道刘彻内心是主战的,加之此计划确实比较合理,朝堂上的主和派都默不作声。刘彻见大臣们都不发表意见,于是批准了王恢的计划,并让他筹备此次行动。
公元前133年,一切准备就绪,刘彻命韩安国为胡军将军,命李广为骁骑将军,王恢为将屯将军,公孙贺为轻车将军,同时出动骑兵、弓箭兵、步兵和战车兵总共数十万人,计划给匈奴致命一击。即使不能彻底消灭匈奴,也要让对方从此不敢犯边。按照聂壹的计划,他先派人和君臣单于接上头,然后杀死了几个死刑犯充作马邑官员,将他们的头颅挂在城墙上,以此来诱骗匈奴上当。
经探子来报,军臣单于得知聂壹杀死马邑官员的事情为真,早已在边境集结等候劫掠的他,率领十万匈奴骑兵火速往马邑进发,准备将马邑洗劫一空。事情发展到这里,看似一切都很顺利,复制李牧当年的战果似乎并不难,全歼匈奴的梦想似乎就在眼前。但汉军忽略一个问题,这也是决定此次成败的关键。
当初李牧为了引诱匈奴入套,把一些老弱残兵和百姓放出去让匈奴残杀,这才让让匈奴成功上钩。而此次汉军设下埋伏前,已经嘱咐好百姓不要随便上街。虽然匈奴在汉人看来是未开化的民族,但他们不是傻子。当君臣单于越靠近城邑时,人烟越稀少,这个反常的情况引起了匈奴的警惕,处于谨慎考虑,在距离马邑几十里时,军臣单于下令暂停前进,然后派了一队骑兵到前线再次勘察,巧合的是抓到了一个汉军军官,此军官略知此次伏击计划,在匈奴的恫吓下,他将自己所知道的和盘托出,军臣单于知道真相后吓出一身冷汗,立即下令调转回撤。就这样,几十万汉军扑了个空。
一直在长安等待捷报的刘彻知道消息后,心里像吃了苍蝇一样难受,此次楚军耗费了大量财力物力,他宁愿汉军与匈奴大战一场,即便大败也能接受,这种扑空的感觉让他无法接受,也会成为笑柄。此次计划失败,必然要有人出来背锅,毫无疑问,王恢成了背锅的人,最终他被认定为延误军机,按罪当斩。自知无法脱身的王恢,在狱中选择了自杀。
马邑事件过后,军臣单于再也不相信汉朝求和的诚意,为了报复汉朝,他们更加频繁的烧杀抢掠。而刘彻也明白,在应对匈奴问题时,只能诉诸于武力。公元前129年,得寸进尺的匈奴杀入山谷,对城内的百姓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屠杀,此事让刘彻忍无可忍,他做了一个非常大胆的决定,主动深入到草原伏击匈奴。这是大汉开国以来从未有过的尝试,为此刘彻派出了四路人马,分别由李广、公孙贺、公孙敖和卫青带队,每人率领一万骑兵。
李广是秦朝大将李信的后代,因为善于骑射被称为飞将军。刘彻看中李广的能力,因此对他委以重任,剩下的三位之所以能得到刘彻的信任,更多的是因为裙带关系。公孙贺是卫子夫的姐夫,卫青是卫子夫同父异母的弟弟,公孙敖和公孙贺又是堂兄弟,还曾救过卫青的命。而卫子夫则是刘彻十分宠爱的妃子。
刘彻能登上皇位,他的亲姑姑长公主刘嫖起了很大的作用,刘嫖为了亲上加亲,把自己的女儿陈阿娇嫁给了刘彻,金屋藏娇的成语就是描述的刘彻和陈阿娇之间的典故。刘彻登基后,陈阿娇顺理成章的成为了皇后。对于妃子们来讲,美貌和生育能力是第一生产力,如果只有美貌而没有生育能力,则会被其他能诞下皇子的人比下去,不幸的是,陈阿娇没有生育能力。尽管刘嫖每年花费巨额资金为其调理身体,但始终没有怀孕。这就让其他女人有了进入刘彻视线的机会。
刘彻的姐姐平阳公主为了让刘彻能够尽快诞下子嗣,亲自挑选了十几名美女,设宴让刘彻前来挑选,但刘彻都没看上,反而看上了在宴会中负责弹琴的一名女子。一向风流的刘彻当场便被吸引,并在宴会间歇期间把她拉到房间一番宠幸,此女便是卫子夫。入宫一年后,卫子夫成功怀孕。她的怀孕不但让刘彻能够延续子嗣,同时也证明他的身体没有问题,陈阿娇不能生育只能怪自己。
眼见卫子夫怀孕,陈阿娇十分嫉妒,她多次想要除掉卫子夫母子俩,好在卫子夫深知后宫的险恶,处处提防,才得以保命。陈阿娇眼见无法对卫子夫下手,便想杀掉卫青来解恨。后来刘嫖和陈阿胶将卫青绑到建章宫,准备私设刑场杀死他,好在他的好友公孙敖纠集了一帮人把卫青从陈阿娇手里夺了回来。捡回一条命的卫青跑到宫里向卫子夫求救,刘彻得知此事后,提拔卫青做了建章宫总管,公孙敖因为救卫青有功,也得到了封赏。
攀上刘彻这座大山后,卫青的命运开始发生了逆转,当得知刘彻准备讨伐匈奴时,卫青带着公孙贺和公孙敖主动请缨。
刘彻之所以启用卫青他们,一方面是想培植自己的忠实党羽,另一方面是因为朝中大臣对主动出击匈奴一事持反对态度,没人愿意前往。公元前129年冬天,带着刘彻殷切的希望,他们四人率领骑兵出击匈奴,此次出征没有具体目的地,也没有计划,也不知道匈奴的具体位置。刘彻只给他们下达了一个指令,找到匈奴,然后消灭他们。
面对这样模糊指令,他们四人做出了不同的选择。从纸面实力和战斗经验来看,李广是实力最强的那个,大败匈奴的希望都寄托在他身上。但不幸的是,李广是最惨的一个,他不但没有打败匈奴,反而中了匈奴诱敌深入的阴谋,最终全军覆没,要不是军臣单于听过李广的大名,要求手下进行生擒,恐怕李广早已经丧命。李广被生擒后,在被押送至军臣单于大营的路上,强了一匹快马,凭借出色的骑射技术得以脱身。与李广同时中计的还有另一路人马公孙敖,公孙敖虽然没有全军覆没,但也被打得溃不成军,最终带着三千残兵返回了代地。而公孙贺在草原上游荡了数百里,没有见到匈奴的影子,最终毫发无损的回到了云中郡大营。
眼见这三路军队丝毫没有收获,主动出击匈奴的计划濒临破产。本来主动出击匈奴的计划就得不到朝堂老臣的支持,如果此次行动失败,刘彻接下来会面临更加被动的执政局面。就在此时,卫青带来了惊喜。
卫青在出征前,认真揣摩了一番刘彻的心思。他认为此次主动出击匈奴不在乎能杀敌多少,刘彻要想向世人证明,在面对匈奴的时候,汉军有主动出击的能力,而不是一味地躲避,大汉军队也可以深入敌后,把战火烧到匈奴的地盘。揣摩到刘彻的真正意图后,卫青进行了一番策划。他打算对茏城发起攻击。茏城是匈奴人举行祭祀的圣地,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更重要的是,匈奴此前没想过汉军会主动出击,从而没有在茏城部署过多防守力量。当卫青到达茏城后,趁匈奴人不备,率领骑兵主动冲锋,凭借人数上的绝对优势,将他们杀的丢盔卸甲,除了少数匈奴得以逃脱外,剩下的匈奴几乎被全歼。此役总共歼敌七百。
此前三路人马折戟的消息传回朝中时,刘彻在韩安国等主战派老臣面前几乎抬不起头,卫青带来的胜利让刘彻得以浮出水面深吸一口气,让他能够得以继续延续对匈奴动武的政策。此役过后,李广和公孙敖因为战略失误导致汉军损失惨重,按照大汉律法应当被斩首,但最终他们缴纳了巨额赎金后得以保命。在当时的大背景下,由于刘彻主张动武,导致朝廷入不敷出,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刘彻制定了用钱赎罪的法令。
这条法令往李广和公孙敖捡回一条命。公孙贺此役无功无过,没受到任何奖惩,而卫青因为击杀七百匈奴被封了一个关内侯。
此战的重要意义不在于击杀多少匈奴,而是人们看到汉军也能奔袭千里追杀匈奴,而不是只能坐以待毙,或者通过和亲的方式委曲求全。此后,大汉对匈奴的政策有被动防守转为主动进攻。
茏城之战过后,军臣单于十分恼火,他对汉朝进行了疯狂的报复,第二年就带领匈奴大军大举侵扰边境,并杀死了辽西太守,劫掠、虐杀百姓上万人。面对匈奴人的复仇,刘彻再次派出卫青前去迎击,有了此前的胜利经验,卫青更加了解匈奴人的作战方式,并率三万骑兵深入草原内部,斩杀匈奴数千人。此后,匈奴和汉军之间出现了几次相互报复的行为,在这个过程中汉军逐渐占据了上风。
公元前127年,刘彻重新启用李广,让其镇守右北平。与匈奴的这几次交手,让卫青摸清了他们的规律,他变得越来越有自信。后来卫青不满足于每次斩杀数千个匈奴,他想为大汉王朝夺回已经失去百年控制的河套地区。河套地区是一片水草肥美的地方,自秦末以来就被匈奴占领,卫青以极小的伤亡代价,就将有重兵把守的河套地区夺了回来,完成了汉朝几代君王都未曾完成的功业。对此刘彻十分兴奋,他将卫青升为列侯。
夺回河套地区后,刘彻在主父偃的建议下,在河套地区建立城池,并进行大量移民。此举非常劳民伤财,朝堂大臣们反对声音很大。因为接连对匈奴取得胜利, 此时的刘彻腰杆很硬,根本不把大臣们的话放在眼里。为了在黄河边上修建城池,刘彻下令征召了几十万劳工,后续又迁徙十几万百姓前去填城。新城建成后,让汉军在靠近匈奴的地方拥有了根据地,此后不用从长安集结出发征讨匈奴,新城的建立,也解决了十几万百姓缺少土地的问题。尽管此次工程花费巨大,但总体来看还是比较有利的。
在卫青等人的打击下,匈奴暂时收起了锋芒,边境地区恢复了久违的和平。但好景不长,随着君臣单于去世,新单于上位后,又开始了新一轮对汉朝的侵扰。公元前126年,伊稚斜单于上位,他率领匈奴对汉朝进行了疯狂的报复,对此刘彻再次祭出卫青这杆大旗前去讨伐,出发前刘彻叮嘱卫青,此次一定要打到匈奴的痛处。经过一番权衡后,卫青打算对匈奴的右贤王下手,在匈奴的体系里,左右贤王是单于一下最大的官员。右贤王一般由实力最强的王担任,左贤王则是由太子担任。
为了能给匈奴致命一击,卫青采用奇袭的战术,他命令士兵睡觉的时候人不卸甲,随时准备赶路。右贤王本来已经得知汉军来讨的消息,他打算休整一晚再进行应对,结果卫青当天晚上就来到了匈奴大营,对正在熟睡的匈奴人展开了围杀,匈奴右贤王在侍卫的拼死护送下得以逃脱,剩下的将士大多成了汉军的刀下亡魂。
此役过后,汉军杀敌无数,俘虏了匈奴一万多人,各类牛羊家畜上百万头,几乎把右贤王的势力全歼,取得了汉朝以来面对匈奴的最大一次胜利。卫青凭借此役被刘彻拜为大将军,刘彻为了奖励他,直接将卫青三个儿子封侯,此时他的三个儿子尚在襁褓之中。取得这样的成绩,刘彻已经比较满足了,但卫青在随后的出征里又给刘彻带来了一个更大的惊喜,此次创造惊喜的人是卫青的外甥,大名鼎鼎的霍去病。
霍去病是霍仲孺与卫子夫姐姐的私生子,卫青和霍去病都是私生子出身,但两人的境遇大不相同。卫青从小在别人家里当下人,而霍去病从小在平阳侯家里过着不错的生活,而且深受刘彻的喜爱,霍去病成年后便获准一起随卫青出征。起初,霍去病在卫青的光环下并没有太多表现机会,不甘平凡的他一心想出人头地,终于在此次出征里找到了机会。他率领八百人独自孤军深入,并遇到了数倍于自己的匈奴,但霍去病并未退缩,而是凭借自己的英勇和训练有素的战斗将数千匈奴全歼,霍去病凭借此役被封为冠军侯。
客观来讲,霍去病仅凭这些功绩被封侯稍微有些勉强,刘彻之所以重赏霍去病主要出于两方面考虑,一方面是因为两人的私交非常好,另一方面刘彻想用霍去病来制衡卫青。随着卫氏一族逐渐崛起,刘彻几乎陷入了卫氏的包围圈,最让人惊讶的是。刘彻的姐姐平阳公主和丈夫离婚后,随即嫁给了卫青。平阳公主比卫青大十几岁,之前卫青只是平阳公主府上的一个养马奴隶,卫青迎娶平阳公主不仅仅是爱情这么简单,这桩婚事让刘彻觉得很不舒服,加之卫青的功劳越来越大,心中便产生了防范,霍去病的出现让刘彻拥有了一张制衡卫青的王牌。
霍去病封侯之后,建功立业的欲望急速膨胀。公元前121年,刘彻任命他为骠骑将军,率领一万骑兵从陇西出发,继续追击匈奴。在追击匈奴的过程中,霍去病发明了一种全新的战斗方式,闪电战。这种战法直到二十世纪还依然被沿用。在霍去病的带领下,汉军犹如摧枯拉朽般横扫漠南区域,在这个过程中,他斩杀了匈奴的折兰王、卢侯王,活捉了浑邪王的儿子,随后又直取两千里之外的祁连山,端掉大大小小数十个匈奴部落,斩杀匈奴共计数万人。
在霍去病在草原上纵横的日子里,与他接触过的匈奴无不闻风丧胆,起初伊稚斜单于并不相信霍去病如此神勇,随着他手下大将逐渐投降大汉,伊稚斜单于才知道霍去病的可怕。
为了避免被霍去病继续追击,伊稚斜单于下令撤出漠南区域,一直撤到汉军无法到达的蒙古大漠以北。至此,陇西、河西一带几乎没有匈奴人的踪影,霍去病仅用了半年时间就完成了这些功业,而且他每次几乎都是以寡敌众取得胜利,堪称军事史上的奇迹。霍去病的这些功业,足够让他躺在功劳簿上一辈子享福。为了表彰他的功绩,刘彻除了给他增加食邑之外,还亲自在长安城为其盖了一所宏伟的府邸,并带着霍去病前去参观。面对刘彻的赏赐,霍去病表示,匈奴还未彻底消灭,他要继续在草原上扫荡,这样的府邸根本用不着。这番话让刘彻很感动,对霍去病的信任越来越深。霍去病也没辜负他的信任,
公元前119年,刘彻任命卫青为东路军主帅,命霍去病为西路军主帅。一共集结了十万大军继续朝着龟缩在漠北的匈奴发起攻击。这种大规模的长途出征,后勤保障非常重要,可以说后勤补给决定了结果成败。为了支持前线将士打仗,刘彻几乎动用了全国之力来往前线送粮食,一切事情都要为战争让路。
在卫青和霍去病的联合带领下,汉军直逼匈奴在漠北的老巢,卫青在战斗中第一次和伊稚斜单于碰面,并一举将其击溃,伊稚斜单于在慌乱中选择了逃跑。卫青虽然没能斩杀伊稚斜单于,但斩杀了将近两万匈奴。霍去病带领的五万精兵,在东路横行无阻,斩杀了匈奴三位王爷,带回来七万多颗匈奴人头。值得称道的是,此次霍去病一路杀到了瀚海,也就是现在的贝加尔湖。这是他军事生涯中最大的一次胜利,到达瀚海后,霍去病在狼居胥山举行了祭天仪式,这便是封狼居胥典故的由来。
此次霍去病到达的位置,也是华夏古代将军们到达的最远位置,自霍去病之后,再也没有汉族男儿踏足这片土地。此次征讨,卫青和霍去病大军斩直接斩杀了匈奴十几万大军,几乎将匈奴灭族。在匈奴的体制里,士兵和平民实际上是一体的,在没有战争的时候,匈奴士兵们回到各自部落进行生产生活,一旦出现战争,他们会提刀上马成为士兵。虽然匈奴士兵号称数十万,实际上他们的总人口也不过百万。为了表彰卫青和霍去病的功劳,刘彻专门设立了大司马一职,由两人共同担任,大司马掌管天下兵马。通过卫青和霍去病对匈奴的追杀,此后匈奴再也不敢犯边,此时大汉的军事力量也达到了巅峰。
卫青和霍去病作为驱逐匈奴的功臣,不但深受刘彻喜爱,在两千年后的今天也是人们讨论的焦点,大家喜欢来比较卫青和霍去病谁更厉害。
实际上两人的风格是不同的,卫青的风格较于霍去病略微保守,他在打赢战争的同时,也非常爱惜士兵们的生命,而霍去病的风格非常激进,虽然他战功赫赫,但这是以极其惨重的代价换来的,有时候一场战斗下去,士兵们损失接近十之八九。事后人们只记住将军的功劳,而不记得在前线冲锋的普通士兵。作为统治者来讲,同时需要卫青和霍去病这样的人才,如果只能选择其中一个,大多数帝王会选择卫青。
比较遗憾的是,霍去病英年早逝,漠北之战结束两年后霍去病因病去世,年仅二十四岁。霍去病的离去对刘彻打击很大,为了体现对霍去病的厚爱,刘彻为其举行了极其盛大的葬礼,并追封其为景桓侯。关于霍去病的死因,流传着很多阴谋论,比较可信的说法是,霍去病在于匈奴作战的过程中,感染了类似瘟疫的病毒。从而导致了死亡。
从卫青和霍去病的精力来看,人们会觉得封侯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他们俩每一次出击匈奴都能获得封侯的功劳。实际上并不是封侯多简单,而是他们的能力太强,与他们一同征战的飞将军李广,一生都渴望封侯,但最终没能如愿,还留下了李广难封的典故。李广的武力没有问题,但他的军事能力是偏弱的,没能封侯也在情理之内。李广和匈奴打了几十年的仗,这期间有不少建功立业的机会,总得来讲,李广斩杀匈奴的数量不在少数,但没有单次的精彩表现。而且李广的心胸并不是很宽广,加之在漠北之战中迷了路,最后战功颗粒无收,让他郁郁寡欢,最终在军中选择了自杀。
在华夏文化中,一直由同情悲剧英雄的情节,对项羽如此,对李广也是如此。李广的死在民间引起了广泛的同情,关于李广的事迹。本视频不再过多赘述。总而言之,通过一系列的用兵,北方匈奴隐患算是彻底平定了,刘彻的威望也在一次次胜利中达到了高点,此时他对大汉的掌控已经非常稳固。
刘彻作为一个颇有雄心的皇帝,在打击匈奴的时候也在不断的稳定国内局势,他想把权力全都抓在他一人手中。纵观汉朝内部,能影响皇帝权力只有两个群体,刘姓诸侯王和朝堂重臣。此前汉景帝曾通过强力削藩的手段,将存在反叛之心的诸侯王一一平定,使得权力进一步往皇帝手中集中。刘彻继位后,继续沿用了汉景帝的策略,准备进一步把权力往手中集中。
为了进一步削弱诸侯王的权力,刘彻时刻盯着他们的一举一动,如果有谋反的迹象就将其一举拿下。如果没有反叛的迹象,就从生活作风开始抓起。对一些私生活比较淫乱的诸侯王,以大汉律法进行惩处,严重者直接诛杀。比如燕王刘定国,在自己的封地内为所欲为,不但勾搭自己父亲留下的妃子,还抢占自己弟弟的老婆,最夸张的是和自己的三个女儿淫乱。面对这种突破下限的行为,刘彻直接命人将其判处极刑,刘定国知道自己难逃一死,在朝廷派人前来抓捕之前选择了自杀。同样进行乱伦的还有齐王刘次昌,他因为和自己的亲姐姐乱伦,也被判处极刑,最终选择了自杀。除此之外,诸侯王也因为不同的原因而受到惩罚,要么被下狱,要么被取消封国。
诸侯王在自己的封地里就是土皇帝,他们没有生存压力,也很少国家大事,活着唯一的价值就是享受,而且是变着花样享受。这些人不需要工作,普通的刺激已经不能满足精神需求,需要更变态的方式才能填补空虚。相较于那些励精图治的诸侯王,整日玩物丧志的诸侯王威胁要小得多。在汉景帝削藩之前,诸侯王内部相互乱伦是摆在台面上的事,大家都习以为常,刘彻之所以拿这些事来大做文章,就是想找个借口开刀,以此来达到削弱诸侯的目的。
解决完刘姓诸侯王之后,刘彻又开始弱化大臣手中的权力,尤其是丞相的权力。在中央集权时代,唯一能制约皇权的便是相权。在文帝和景帝时期,相权的约束力还是比较大的。刘彻登基后也感受到了相权的束缚。
丞相是文官之首,丞相虽然是皇帝任命的,但皇帝的命令必须先通过御史中丞传达给御史大夫,再由御史大夫传达给丞相,最后由丞相主持具体工作。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被称为三公,三公之下还有九卿,分别是管理祭祀的太常、负责皇宫安全的卫尉、负责皇帝出行的太仆、负责司法的廷尉、负责外交的大鸿胪卿等等,九卿负责的是皇家事务,但这些人又归丞相管理,皇帝的决定需要通过丞相同意,才能下达到九卿,这便是相权制约皇权的内在逻辑。
如果皇帝是一位明君,丞相对皇帝的约束力是相当大的,如果皇帝是一位暴君,相权的约束力会大大降低,甚至归零。但刘彻想做一位明君,同时又不想被相权约束,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在三公之外设立了大司马一职,大司马可以直接对九卿下命令,只要把大司马换成自己的心腹,就可以绕开丞相的监督下命令。此举相当于废除了丞相的作用,使得丞相成为了摆设。随着相权被架空,刘彻实现了权力高度集中。
在刘彻当皇帝的54年里,一共任命了十三任丞相,在这些人当中,除了公孙弘正常病死在丞相之位,后面的七个丞相中,有五个选择了自杀。在汉武帝时代,丞相已经不是朝堂的决策者,而是皇帝的背锅侠。只要皇帝犯了错误,就会往丞相身上推,那些试图扭转相权不利局面的丞相,最终都没有好下场。刘彻对相权的打压,也导致了朝中大臣对丞相一职避而远之。刘彻设立的大司马一职,实际上就是皇帝的传话筒。大司马制度看似合理,实际上也存在隐患,如果皇帝威望不足,或者刚登基立足未稳,大司马就会压制皇权,从而出现权臣当道的局面。
权力是欲望的催化剂,掌握了无上的权力后,刘彻开始变得穷兵黩武。解决完匈奴的隐患后,刘彻把目光瞄向了南方的南越国。刘彻登基时就一直觊觎南越国这块地方,但当时正忙于征讨匈奴,加之没有正当的理由出兵,便暂时作罢。从文帝开始,南越国就一直与汉朝交好,当时的南越王赵胡为了向大汉表忠心,把太子送到了长安做人质,赵胡死后,赵婴继位。赵婴在长安期间,娶了一位邯郸妻子,名叫摎氏。后来摎氏剩下一子,名叫赵兴。
汉武帝时期,赵婴去世,其子赵兴成为了新一代南越王。新王即位时,刘彻派出使节前去祝贺,巧合的是,此次出使南越国的使节和赵兴的母亲摎氏此前是情人关系,使节到了南越国见到摎氏后,两人干柴烈火的搞在了一起。本来南越国群臣对汉人出身的摎氏就不待见,当他们得知太后红杏出墙的消息后,异常愤怒。朝堂上反对摎氏的声音越来越大,摎氏为了自保,说动赵兴向汉朝请求,将整个南越国纳入汉地,成为汉朝的一个诸侯王。面对主动送上门南越国,刘彻当即表示同意接收。但此事遭到了南越国大臣们的不满,以丞相吕嘉为首的南越国群臣对此进行了抵制,并杀死了太后摎氏、南越王赵兴和汉朝使者。刘彻得知消息后表面上大怒,实则内心已经按开始庆幸,因为他终于找到了对南越国动武的理由。
尽管汉朝的军事力量要比南越国强很多,但征讨南越国属于长途作战,打起来也并不容易,当初吕后曾派出数万兵马攻打南越,光行军就用了一年多时间。耗费的钱财更是不计其数。但刘彻对于此次征讨信心满满。心高气傲的汉军认为身形高大的匈奴都不能抵挡他们的进攻,身形矮小的南越士兵,根本不是对手。但现实总让人猝不及防,汉军首次出征遭遇了惨败,几乎是全军覆没。
这次失利让刘彻很生气,不过他并没有失去方寸,而是吸取了之前的教训,为了节省费用,他打算走水路。为了保持对匈奴的威慑力,他另外组建了一支十万人的队伍,为了凑齐人数,最后直接将监狱里的罪犯放出来充军。此次汉军再也不敢轻敌,而是稳扎稳打。南越军队和大汉正规军之间存在体格上的差异,在武器装备和战术方面都不及汉军,面对准备充分的汉军,南越军队没有仅仅抵抗了一个晚上就全面溃败。南越国就此被纳入汉朝版图,紧接着汉军又顺势拿下了海南岛,随后刘彻又在南越一带设立了九个郡,此时的汉朝版图已经超过了秦朝,比刘邦当时开拓的疆域还要大。
尝到甜头的刘彻并未打算撤军,而是把目光瞄向了西南巴蜀一带,这里有夜郎国、滇国和邛都国,这些国家眼见汉军不费吹灰之力就拿下了南越,心中十分害怕,为了自保,他们表示愿意向汉朝称臣,但刘彻的胃口不止于此,他要把这些国家全部纳入版图。这些小国自知不是汉军的对手,继续抵抗下去只会被歼灭,经过一番权衡后,这些小国最终选择纳入汉朝版图,紧接着刘彻便在此设立七个郡。
此次出征南越,汉军收获颇丰,不仅彻底平定了南方边境隐患,还一举收获了16个郡。在当时的历史大背景下,汉朝的疆域已经超出了很多人的认知极限。至此,刘彻已经平定了比方匈奴、南越蛮夷、西南诸国、东北的朝鲜以及西北的羌人,周边已经没有任何势力能对汉朝发展起到威胁。
巨大成果的背后是巨大代价。为了支持国家打仗,汉朝的老百姓需要承受繁重的税赋,百姓家的男丁还必须服徭役。在农业时代,青壮年男丁是家中的主要劳动力,一旦他们被征调服徭役,生产任务就落在老少妇孺身上。这又给普通百姓增加一种负担。在刘彻对外用兵期间,国家层面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但社会的整体承受力已经接近极限。
如果此时刘彻停止对外用兵,把精力放在稳定社会、改善民生上来,他会是为人称赞的千古一帝。但刘彻并未转变思路,而是继续寻找动用武力的机会。刘彻非常喜欢马,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听手下大臣说西边的大宛国盛产汗血宝马,可以日行千里。刘彻听后非常感兴趣,并派人携带厚礼出使大宛国,希望能换回一批汗血宝马。
大宛国国王听说过汉朝的威名,但两国之间相距太远,路途又非常难走,大宛国国王毋寡不想来回折腾,而且汉朝距离大宛国万里之遥,即便汉军再强大,对大宛国也是鞭长莫及。想到此处,国王毋寡就拒绝了汉使。
毋寡告诉汉使,汗血宝马是大王国国宝,不能随便送人。汉使担心回去无法和刘彻交待,于是死缠烂打的和毋寡纠缠了一段时间。后来毋寡被扰得心烦气躁,对汉使说了几句狠话,并下了逐客令。
为首的汉使眼见被拒绝,于是当着国王毋寡的面,把从汉朝带来的礼物全部砸毁,这其中还包括一尊与真马大小无异的金马。此举让大宛国国王非常生气,于是在汉使回去的路上,派人将汉使全部杀掉,并将使团财物劫掠一空。
此事传回汉朝后,刘彻极为震怒,他不能忍受自己的威严被冒犯,于是想派人前去攻打大宛国。当时刘彻尚不知道大宛国的实力,不知道排多少人前去合适,此时一名大臣告诉刘彻,只需要派三千名弓箭手就可以拿下大宛国。
对此刘彻信以为真,为了安全起见,他派出六千骑兵和数万精锐部队前去征讨,此次挂帅前往的人名叫李广利。之所以没派卫青前去,因为此时的卫青已经去世。李广利是刘彻爱妃李夫人的哥哥,刘彻在用人的时候喜欢任人唯亲,卫青和霍去病的成功让刘彻误认为任人唯亲是一条捷径。尽管刘彻也不认为李广利能像卫青霍去病那样战无不胜,但对付一个小小的大宛国,他认为足够了。
公元前104年,李广利率领大军前去征讨大宛国。一年之后,就在刘彻满心欢喜等待胜利捷报的时候,传来的却是一片哀嚎,当初李广利带了数万人出发,如今只剩下数千人,最终也没拿下大宛国。之所以出现这种结果,是汉军粮草没有带足,李广利本以为可以从沿途各个小国进行补给,没想到李广利为人过于骄横跋扈,引起沿途诸国的反感,纷纷对李广利关上了大门。为了获得补给,李广利一路上与沿途小国交战,等走到大宛国的时候,只剩下一群面黄肌瘦的士兵,被大宛国轻而易举的击败。
刘彻得知李广利沿途的所作所为,非常恼怒,他给玉门关的守军下达指令,不准李广利入关进城,否则格杀勿论。李广利无奈之下只能退到敦煌。两年后,心有不甘的刘彻,在全国征集了二十万劳工到酒泉郡开垦戍边,并给李广利征集了数万士兵,加上李广利自己不断的扩充队伍,此时的他已经拥有一支六七万装备精良的队伍。接到刘彻的命令后,李广利再次踏上了攻打大宛国的征程。此次出征之前,李广利事先和沿途小国的君主打好了招呼,自身也携带了足够多的粮草,终于顺利的到达了大宛国。大宛国见李广利兵强马壮,于是选择了坚壁清野,汉军数次攻城无果,而且损失惨重。无奈之下李广利选择了围城,并切断了城内的水源,双方进入到了僵持阶段。
就在双方到达物资补给极限的时候,大宛国选择了投降。为了表示诚意,大宛国的臣子杀死了国王毋寡,并献出了上千匹好马。
李广利接受了大宛国的投降,临走之前,汉军扶持了一位对汉朝比较亲善的人做国王,然后带着战利品班师回朝。最终,这场倾尽举国之力,依靠几十万人在后方维持补给,损失数万人的征讨画上了句号。经过一番劳民伤财的折腾,刘彻终于得到了梦寐以求的汗血宝马,但同时也掏空了帝国的根基。这次事件是刘彻晚年穷奢极欲生活的一个缩影,诸如此类的事情不胜枚举,这也是刘彻饱受争议的原因之一。
在汉武帝时代,除了武将们大放异彩之外,有一位文官也做出了不朽的事情,他便是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史记在华夏史学界、文学界的地位毋庸置疑。作为史记的撰写者,司马迁的经历也同样非常精彩。司马迁的家族从周朝开始就多次担任朝廷史官,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汉武帝时期担任太史一职。太史是刘晨专门为司马谈设立的职位。这是一个虚职,没有任何行政权力,但太史能接触到国家的核心机密,朝廷所有的机密奏折都要送一本给太史,然后再交给丞相。
公元111年之前,司马迁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人,刘彻平定西南诸国的时候,需要派一些特使前去安抚当时少数民族,司马迁被选中成为郎中,算是有了一定的功名。后来他的父亲司马谈去世,司马迁被刘彻任命为太史。司马谈临终时,曾嘱咐司马迁写一本史书,为此司马迁开始走访全国,收集各种史实资料,为写史书做准备。虽然心中有了写史书的念头,但司马迁一直迟迟没有动笔,但之后发生的一件事情让司马迁下定决心,把后半生都放在撰写史书上面。
公元前99年,李广的孙子李陵得到刘彻的重用,李陵遗传了李广的武艺,并且天生好斗。由于卫青霍去病去世多年,匈奴也完成了修生养息,又开始在边境作乱。已经小有名气李陵请命出征。刘彻考虑到李陵初出茅庐,想让他作为李广利的副将,慢慢建功立业。但李陵急于建功立业,想替自己的爷爷李广实现封侯的愿望,于是申请独自领军出征。最终刘彻拨给李陵五千精锐骑兵,在李陵的带领下,汉军在草原上一路横行无阻,并多次取得了对匈奴的胜利。后来李陵遭遇了匈奴大规模围困,在生死危机之际,他选择了向匈奴投降,试图后续寻找机会脱离匈奴。但李陵还未来得及逃离匈奴,他投降的消息就传到了朝廷,刘彻本来对李陵寄予厚望,得知他投降的消息后怒不可遏。后来刘彻在朝堂上让大臣们讨论李陵的行为,其中大多数人都在指责李陵。
而司马迁认为刘彻之所以如此震怒,是因为他非常欣赏李陵,甚至把他当成下一个霍去病。在大家都在落井下石的时候,司马迁决定为李陵说几句话。
司马迁本以为自己揣测对了圣意,但结果出乎他的意料,刘彻不仅没采纳司马迁的意见,反而把怒火迁到了他身上。最终司马迁被牵连下狱,此时的司马迁面临两个选择,要么花钱赎罪,要么受宫刑。可太史一职是个清汤寡水的差事,他的俸禄和罚金比起来简直是九牛一毛,为了保命,司马迁接受了宫刑。所谓的宫刑就是阉割生殖器。
接受完刑罚后不久司马迁被放了出来,并被升为更高一级的中书令,官职虽然提高了,但失去生殖器对于男性来讲打击是致命的。司马迁想过自杀,后来选择了苟活,至此之后,专心著史成为支撑他活下去的唯一动力。经过十三年的伏案创作,最终司马迁写下了长达一百三十卷的纪传体通史。在史记中,司马迁对刘彻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批判,当此书被送到刘彻案头的时候,他勃然大怒,并下令销毁了对他不利的一些章节。不过此书最终被保留了下来,一方面出于刘彻的大度,另一方面当时皇宫里正在发生一件大事,刘彻无暇顾及司马迁的事情。这件事让刘彻焦头烂额,甚至改变了大汉的走势,这件事的主角便是太子刘据。
太子刘据是卫子夫所生,刘彻非常喜爱刘据,早早地将其立为太子。与刘彻专权独断不同的是,刘据为人非常仁厚,在很多问题上都与刘彻意见相左。比如刘彻认为应该严酷立法,刘据则认为应该宽以待人,刘据之所以有这种思维方式,是因为刘彻遵循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得汉朝成了一个尚儒的国家。为了起到带头的作用,刘彻选了当世大儒做太子的老师。在这种成长环境里,刘据自然养成了仁厚的性格。而刘彻实际上是外儒内法,表面上推行儒家思想,内心则是慢慢的法家独裁思想。皇帝和太子之间的思想碰撞,实际上就是儒家和法家思想的体现。
尽管两人在治国理念上存在不同,但刘彻依然很爱自己的儿子,并对刘据委以重任。不过随着刘彻的身体日渐老去,他对太子的态度逐渐变为提防,他害怕太子会提前夺权上位。公元前92年,刘彻已经64岁,此时的他极度缺乏安全感,不巧的是,时任丞相公孙贺东窗事发。公孙贺的儿子公孙敬依仗自己的父亲是当朝丞相,而且公孙家与刘彻之间又是亲戚关系,因此大行贪腐之事。后来公孙敬被查出挪用军费接近两千万。这在当时是死罪,但汉朝是人治社会,并非法治国家,公孙贺要想把儿子捞出来,可以选择拿钱赎罪或者将功赎罪。
以公孙贺的财力,完全有能力用钱把儿子捞出来,但公孙贺不舍得花钱,于是选择将功赎罪。当时汉朝有一个达官显贵的利益代言人,名叫朱世安。他经常干一些伤天害理的事情,但一直得不到惩罚。公孙贺为了立功于是拿朱世安开刀。在公孙贺的指示下,朱世安很快归案,但朱世安背后也有人撑腰,当他知道是当朝丞相抓他的时候,他立马见招拆招,在狱中写了一份状告信送到了刘彻面前。
其中罗列了公孙敬诸多罪行,对于信中的大部分罪行,刘彻根本不感兴趣,但有一条让他看了如芒刺背。朱世安说,公孙敬用巫蛊之术诅咒当朝皇帝,并将实施巫蛊术的小木人埋在驰道旁边,朱世安在信中提供了小木人具体埋藏位置。刘彻本来就疑神疑鬼,他看到这条控诉后当即派人去挖掘,并根据朱世安的指示找到了小木人。此事让刘彻又惊又怒,他当即把公孙贺打入狱中,没过几天公孙贺父子就被处死。
此事过后,刘彻的变得越来越疑神疑鬼,开始处于不理朝政的状态。此时陪伴在刘彻身边的有一个名叫江充的人,他凭借邪门异术获得了刘彻的信任。江充此前曾为难过太子刘据,他见刘彻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害怕太子刘据登基后会公报私仇,为了自保,江充决定先发制人。江充在刘彻面前进言,说要想身体尽快恢复,就得彻查京城内的所有巫蛊之术,对于这个建议,刘彻表示同意。
有了皇帝的认可后,江充便在京城进行翻江倒海的大搜捕,这场大搜捕最终演变为一场清楚异己的运动,凡事反对江充的人,家里都会被塞上一个小木人,最终被处死。这场清除巫蛊的运动,一年之内造成了数万人死亡。而江充发动此次运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扳倒太子。结束完民间大搜捕后,江充奏请对皇宫内也进行大搜查,为此江充找了几个江湖术士,在刘彻面前装神弄鬼,让刘彻相信皇宫中确实存在巫蛊。在刘彻的默许下,江充又对皇宫进行了大搜查,最终在太子宫里发现了事先买好的小木人。
刘据得知自己宫中挖出小木人后,当即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打算先发制人,派人到江充府上江齐抓获,打算动用私刑逼其承认罪行。如果此时刘据能第一时间找刘彻澄清事情的原委,再从江充嘴里撬开真相让其画押,此事也就不了了之。但刘据犯了一个致命错误,他没有第一时间找刘彻澄清,而是到未央宫找自己的母亲卫子夫借兵,防止江充的人前来劫狱。卫子夫爱子心切,于是打开了长安城内的兵器库,并临时组建了一支队伍来保护刘据。
此时江充的心腹跑到刘彻跟前,说江充因为查到太子宫中藏有巫蛊而被抓,目前正在接受太子的私刑。而且太子私自调动军队准备谋反夺权。此时的刘彻正在甘泉宫养病,他本不相信刘据会谋反,因为他知道刘据为人仁厚,而且刘据这么多年都能等的了,根本不差这一段时间。但为了保险起见,刘彻派人前去长安打探消息。刘彻派出的使者到了长安后,并未找太子核实情况,而是道听途说一番后便来向刘彻复命。使者将太子抓捕江齐以及在长安城部署军队的事汇报给了刘彻。刘彻听后心头一惊,恰好此时,一些朝中的大臣,也是江齐的同党,前来诬告太子谋反。
俗话说三人成虎,众人的说辞彻底推翻了刘彻对太子的印象,此时的人感性战胜了理性,当即下令封锁长安城,捉拿太子刘据。此时的刘据已经从江充嘴里撬出他陷害忠良的铁证,并打算将证据送给刘彻。但一切为时已晚。当携带皇帝诏令前来捉拿太子的军队到达长安后,刘据百口莫辩,为了活命,刘据打算进行武力抗争,只有见到刘彻届时清除一切才能还自己清白。但刘据临时组织起来的武装力量在正规军面前不堪一击,最终刘据带着自己的两个儿子逃离了长安城。
抓江充、私自调用军队、对抗正规军、逃离长安,当这一连串事实摆在刘彻面前时,他不得不相信刘据确实是在谋反。最终刘彻将平时与刘据来往密切的官员视为太子党羽,将他们悉数诛杀,然后在全国范围内重金悬赏刘据。
事态平息后不久,由于大臣们都知道太子的为人,也了解江齐的奸佞,就有人上书为太子解释清白。刘彻也慢慢认识到太子谋反可能是一个误会。此时刘彻的内心很矛盾,如果撤销对太子的通缉令,就相当于承认自己犯了错,作为当朝天子,怎么可能犯错呢。但如果不撤销通缉令,太子就面临着生命危险。就在刘彻犹豫不定的时候,太子的噩耗传来,在官兵的追不下,太子无处可躲,为了避免受辱,他选择了上吊自杀。刘彻为了掩盖自己的错误,打算一条道走到黑,他将逼死太子的官兵加封为侯。
后来,江齐作奸犯科之事逐渐被揭露,当初被他陷害的人慢慢得到平反,此时的刘彻才发现,所谓的巫蛊大案只是江充导演的一出闹剧。他身为千古一帝,居然被一个佞臣耍得团团转。在悔恨和气愤中,刘彻的身体一天天恶化。公元前90年,刘彻决定承认自己的错误,最终为太子平反了冤屈,然后将当年参与抓捕以及陷害太子的人通通处以极刑。
在人生的晚期,刘彻罕见的底下了高傲的头颅,发了一份罪己诏,承认帝王也会犯错误,表示会在今后的日子里进行改正。但上天已经不打算给刘彻机会了当刘彻意识到自己时日无多的时候,他先是立刘弗陵为太子,然后又开始大赦天下,为百姓减轻税负。公元前87年,刘彻在病榻上奄奄一息,临终前他把大司马霍光、车骑将军金日磾、左将军上官桀、御史大夫桑弘羊叫到跟前,完成了托孤。没过几日,便撒手人寰,至此,汉武帝时代结束。
纵观汉武帝的一生,他完成了平定四方、开疆拓土的雄功伟业,但同时也把社会拉到了崩溃边缘,他去世之时,整个社会相较于文景时期出现了大幅度倒退。在个人方面,刘彻非常喜欢好大喜功、铺张浪费,在他眼里,百姓的命甚至不如蝼蚁。
碍于篇幅所限,还有很多事迹无法一一展现,基于当前对刘彻的了解,你觉得汉武帝是雄才大略的千古一帝还是穷兵黩武的独裁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