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的一生

明太祖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君主。他出生在贫苦农家,经历了贴饷生、游方僧、红巾军等不同身份,最终在南京建立了大明王朝。朱元璋一生坎坷辛劳,但他的智慧和果断让他成为了号称“开国圣君”的帝王。从农民到皇帝,这位历史巨人的传奇故事永远值得我们去敬仰和学习。

明太祖朱元璋,原名朱重八,朱元璋整个家族的名字都是这种,请看,朱重八高祖名字:朱百六;朱重八曾祖名字:朱四九;朱重八祖父名字:朱初一;他的父亲,叫朱五四。这在封建社会是很正常的,老百姓没有正规的名字,将就一下就行。汉高祖刘邦也是这样,司马迁作《史记》,称高祖的父亲母亲“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就是说他爸妈的名字叫做刘大叔和刘大妈,没有正式的名字,刘邦这个名字是他当皇帝后取的,原来他叫做刘季,也不是正式名字,因为古人兄弟排行叫伯,仲,叔,季,刘邦的大哥叫刘伯,二哥叫刘仲,他自己叫刘季,就是刘小的意思。

相对于刘邦,朱元璋的童年是过得非常苦的,刘邦一直以来“好色及酒”,过得还算滋润。朱元璋就惨了,因为要吃饭,他老实帮刘德放了十二年的牛。然后,黄河泛滥的灾难到来,四月初六朱重八的父亲饿死,初九大哥饿死,十二日,大哥长子饿死、二十二日,母亲饿死。刘德不肯出钱埋葬朱元璋的亲人,还是有好心人看到他们确实可怜,终于给了他们一块地方埋葬父母。“魂悠悠而觅父母无有,志落魄而泱佯”,这是后来朱元璋的情感回忆。

但当时朱元璋是没有多少功夫悲伤的,他必须赶快解决接下来的吃饭问题。为了有饭吃,他决定去当和尚,在附近的皇觉寺。这个皇觉寺里的所谓和尚和我们映像中少林寺的和尚完全不是一个品种,这些和尚自己有田地,还能结婚(元代),如果钱多还可以去开当铺。他们需要人给他们打杂,在那里的和尚不念经,不拜佛,甚至连佛祖金身也不擦,这些活自然而然的由刚进庙的新人朱元璋来完成。除了要做这些粗活外,他还要兼任清洁工,仓库保管员,添油工(长明灯)。即使这样,他还是经常挨骂,在那些和尚喝酒吃肉的时候,他还要擦洗香客踩踏的地板。后来由于饥荒过于严重,所有的和尚都要出去化缘。朱元璋被派到淮西和河南。这里也是饥荒的主要地带,谁能化给他呢?对于朱元璋来讲,敲开那扇门可能意味着侮辱,但不敲那扇门就会饿死。这样的讨饭生活朱元璋过了3年。朱元璋这个人应该说内心是非常强大的,这样的经历非但没把他折磨得奄奄一息,反而让他越发强大,当他最终回到皇觉寺时,他已经可以笑对任何挫折了。

明太祖朱元璋的一生

当时元朝赤裸裸的腐败已经逼出了诸多农民起义,当官的经常乱抓老百姓作为镇压起义军的功劳,后来官兵听说起义军用寺庙作为联络地点,就开始抓和尚,这一天总算抓到朱元璋所在的皇觉寺。这时,他幼年时候的朋友汤和写了一封信给他,说自己做了起义军的千户,希望朱元璋也来参加起义军,共图富贵,朱元璋看过后,不动声色,将信烧掉了。他还没做好参加起义军的准备。然而晚上,他的师兄告诉他,有人已经知道了他看义军信件的事情,准备去告发他。这时朱元璋已经被逼到绝路了,但他还是很小心,他找来周德兴,为他算一卦,算卦的结果是“卜逃卜守则不吉,将就凶而不妨”,意思是逃跑,呆在这里都不吉利,去造反还可能没事。于是这位即将埋葬元朝的人物,出发参加起义军去了。

270年后,李自成从小吃不饱穿不暖,出家当了小和尚,俗名黄来僧。稍大又给一户姓姬的人家放羊,20岁便到驿站当了驿卒(近似邮递员)。崇祯二年,因为财政困难,中央政府背不起驿站这个邮局兼招待所的巨额亏损,便下决心大规模裁减驿站。次年,24岁的李自成下岗失业。 李自成在当驿卒的时候人缘很好,那年饥荒,姓艾的乡绅放贷,李自成还不起欠款,被艾家的奴仆戴上木枷,在大街上暴晒。他的驿卒哥们儿想把他移到荫凉地方,给他点水喝,艾家的人不许。李自成也不肯屈服求情。他的哥们儿按捺不住愤慨,干脆毁了木枷,拥着李自成出走城外。饥民们跟着入伙,于是就成了一支队伍。这样的轮回几乎在每个朝代都有,朱元璋的子孙们并没有因为朱元璋的经历而去防范这样的事发生,真是“后之视今,亦如今之视昔,悲夫”。

朱元璋带着汤和的介绍信去投军,被濠州的郭子兴看中,留他做了贴身侍卫,在军队里,朱元璋很快就表现出了他的才能,比起其他的农民兵士,他是一个很突出的人,不但作战勇敢,而且很有计谋,处事冷静,思虑深远,而且很讲义气,有危险的时候第一个上,这一切都让他有了崇高的威信。也就是在此时,朱元璋娶了老婆,与后来的那些众多妃嫔相比,这个老婆可以算是朱元璋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这个女孩是郭子兴的义女,她的父亲姓马,是郭子兴的朋友,后来死去,将这个女孩托付给郭子兴,女孩名字不详,军队里的人都叫她马姑娘。就这样,朱元璋成了元帅的女婿,而郭子兴则多了一个帮手。

后来朱元璋发现郭子兴是一个像袁绍一样容不得别人比自己强的人,终于有一天,他把朱元璋关了起来,郭子兴的儿子吩咐守兵不能给朱元璋送饭,想要把朱元璋饿死,善良的马姑娘为了救朱元璋,便把刚烫好的烙饼揣在怀中,到牢中探望朱元璋时送给他吃,每次胸口都会烫伤,但每次都送。郭子兴毕竟还是不想杀朱元璋,于是将他放了出来,朱元璋经历此事后,终于下了决心,和这些人决裂。他向郭子兴申请带兵出征,郭子兴高兴的答应了。

朱元璋脱离郭子兴后,来到了钟离(今安徽凤阳东面),这是他的家乡,在这里他遇到了二十四个来朱元璋队伍里找工作的人。其中就有明朝第一名将徐达。对朱元璋来说,拉壮丁已经是轻车熟路,很快他组织了上千人的部队。朱元璋手下的猛将冯胜建议他渡过长江,拿下集庆(南京),这个建议深深打动了朱元璋,他下定了决心,占领集庆!但朱元璋缺乏水军,这个时候,一个叫做俞通海的人给他带来了上千条战船,这个哥们是海盗出生,但是到朱元璋那里,他就是个重要的人物,杀点人,抢点钱没关系,有用就行。此时元朝的统治者们已经十分头疼,到处都是起义军,没有工夫去理会小小的朱元璋,这也是日后朱元璋能最终成功的重要原因,元朝没怎么把朱元璋当回事,当元朝发现这是只猛虎时,为时晚矣。朱元璋亲自带兵分三路进攻集庆,用了十天时间攻破了集庆,并改集庆为应天。

相对于官兵而言,真正对朱元璋造成巨大威胁的是他的两个邻居,张士诚和陈友谅。

张士诚,男,职业是贩私盐,盐是国家管制的物品,非经允许不能贩卖,但海水就在那里放着,很多人都看上了这条发财之道。隋唐时期,贩卖一石(约一百斤)私盐就要处死刑.所以可以看出张士诚是个胆子很大的人,大家可以把他当成陈咬金看,陈咬金也是私盐贩子出生的。公元1353年,张士诚起兵后,连续攻占泰州、兴化等地,在高邮建都,称诚王,国号大周,以天祐为纪年。元朝一看有个称王的,立刻就来攻打他(说明朱元璋不称王是很明智的)。这个张士诚的精神力量绝不在朱元璋之下,在小小的高邮,张士诚居然抵抗了元朝的百万大军三个月之久,而且他从来没考虑过要投降,死也要死在反抗中,绝对是一条好汉。结果,元朝内部出了问题,就把前线的军队调走了,张士诚得以活命。此战之后,张士诚名扬天下,他再接再厉,连续攻克江苏、浙江的富饶地区,成为占地不是最大,却最富有的人。可惜,从这个时候开始,他就开始贪图享乐了。朱元璋对他有一个评价,就是器小,胸无大志。但张士诚有钱啊,有钱人也是不好对付的。

陈友谅比张士诚这样的人恐怖得多,他是渔民出生,徐寿辉搞了明教,在邹普胜和江西和尚彭莹玉的帮助下,在大别山区发动起义,攻克罗田,起义军连续作战,先后攻克黄州和浠水,并最终定都浠水县城。当徐寿辉起义军来到他的家乡后,他参加了徐寿辉的部队,由于他很有文化,外加有计谋,很快得到了徐寿辉和当时的丞相倪文俊的信任。但不过徐寿辉并不适合这个乱世,后来陈友谅背叛他时给他说的最后一句话是:你是怎么在这个乱世中生存下来的。公元1360年六月十六日,陈友谅在暴风雨中,于五通庙登基为帝,定国号为汉。

最先与朱元璋发生冲突的是张士诚,双方从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朱元璋攻克应天后,就没消停过,大大小小打了上百仗,朱元璋对张士诚极为头疼,本来兵力已经不堪敷用,同年六月,朱元璋的部将投降了张士诚,此时朱元璋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他要和张士诚谈判,并写信给张士诚求和。因为他已经和徐寿辉开战,两线作战非常不利于他,可张士诚也不是等闲之辈,看出了朱元璋的计谋,他回信给朱元璋,说我已经和徐寿辉约好,非灭了你不可。

同年七月,张士诚大举进攻朱元璋控制的镇江,朱元璋早有准备,命令当时手下的王牌将领徐达和常遇春应战,大败张士诚于龙潭,然后常遇春一路打过去,到了第二年攻克了常州,之后在攻克宁国的战斗中,常遇春又攻下了宁国。张士诚一败涂地。常遇春跟随朱元璋的时间并不长,虽然晚来,他却一点也不客气,他一来就给朱元璋叫板,我到这里来就是当先锋的,把先锋印给我吧。他说:你小子不过是个吃不饱饭的难民,到我这里来混饭吃的,我怎么可能给你这样的官位呢。常遇春却笑着说:你等着看吧。后来在朱元璋攻克采石的战役中,元朝军队在岸边列阵,朱元璋的水军无法靠近,看着干着急,正在此时,常遇春的船只经过,朱元璋顿时想起了他的话,对常遇春大喝道:小子,你不是要当先锋吗,现在是时候了!常遇春应声奋勇向前,单枪匹马持长戈向岸边元军刺去,元军接住了他的长戈(遇春应声,奋戈直前,敌接其矛),却没有想到常遇春的目的正是在此,他手握长戈顺势跳上了岸边,连杀数人开辟了滩头阵地,后面士兵一拥而上,占领了采石。此战后,朱元璋重新认识了这个叫常遇春的年轻人,并亲自授予他总督府先锋的官位。

朱元璋打败了张士诚后,便把主要精力放在对付徐寿辉身上,但朱元璋心里明白,自己真正的对手并不是徐寿辉,而是他背后那个乱世枭雄——陈友谅。当时朱元璋的很多手下都认为张士诚比陈友谅弱,我们应该先进攻张士诚,然后利用江浙一带土地扩张自己的势力,再与陈友谅决战。但朱元璋有不同的意见,他说:张士诚的特点是器小,陈友谅的特点是志骄,器小无远见,志骄好生事。如果我进攻陈友谅,张士诚必然不会救他,而进攻张士诚,陈友谅就一定会动员全国兵力来救,我就要两线作战,到时就很难办了。陈友谅占据了湖北和江西,也就是说,他占据了长江上游,而朱元璋占据的应天是下游,必须要仰首而战,由于他们正好在一条水路上,水战就成为不可避免的战争方式。正好陈友谅擅长水战,而朱元璋最弱的一环就是水军,这也是朱元璋一再避免决战的原因。陈友谅除了是一个优秀的将领以外,更是一个优秀的工程师,后来郑和船队使用的航船技术和造船技巧就是从陈友谅那里继承过来的。陈友谅制作的战船高数丈,上下居然有三层,每层都可以骑马来往,下层只管划船,上下层相隔,所以上面打得天翻地覆,下面还能保持动力,而且每条船外面还用铁皮裹着,这种战船上下之间的隔音效果非常好,下面只隔一层木板,就是听不见上面说话,陈友谅还是中国隔音技术的开创人之一,这种设计最大的好处是,能够把人隔绝开,即使上面吃了败仗,下面还是照样会拼命。

经过无数惨烈的拉锯战,朱元璋终于在鄱阳湖打败了陈友谅,陈友谅战死。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在这场战争中立下大功,但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官位,大为不满,于是投靠了张士诚。张士诚这几年一直在平江修城,但实在打不过朱元璋的大军,公元1367年九月,平江被攻陷。

在押往应天的船上,张士诚闭口不言,也不吃饭,表示自己决不屈服的决心。朱元璋派重臣李善长审问张士诚,李善长厉言喝斥张士诚,却得不到对方的任何回应。朱元璋亲子出马,用少有的和蔼语气劝降张士诚,希望自己能感动他,而他得到的答复也只是一句话:“你并不比我强,我之所以失败,只是上天照顾你,不照顾我而已”(天日照尔不照我而已)。朱元璋终于被激怒了,他杀死了张士诚,并把张士诚的尸体烧成灰,所谓锉骨扬灰。

在朱元璋扫平陈友谅、张士诚的战争中,为了麻痹元朝,朱元璋不称王,不称帝,并暗中表示不与元朝为敌。他还给当时的元朝大将察罕贴木儿送去了厚礼。当他解决了陈友谅,即将扫平江南的时候,元朝政府连忙派户部尚书张昶来封他为官,他们总是觉得这个人是可以为他们所利用的,给点钱就是了。朱元璋的反应却大大出乎他们的意料,他把官辞了,却把张昶留下了。朱元璋挖了元的墙脚,还对刘基说:元朝送了个贤人给我,你们没事可以和他多谈谈。

蒙古在入侵南宋的时候,是一支机动性非常强的骑兵部队,作战时采用小股骑兵试探,然后采取突然袭击的方法对敌方薄弱部位实施冲击。一旦攻击受挫,立刻撤走,然后寻机从侧面突破。和蒙古人打仗是一种很痛苦的事,因为他们并不与对方直接用刀剑厮杀,其最重要的武器就是弓箭。蒙古军队进攻前射箭,进攻的过程中射箭,甚至在他逃跑时,还在射箭。你追也追不上,打也打不着,这也是为什么后来的蒙古军队进攻东欧时,那些体格远远比他们健壮的欧洲人被打得落花流水的原因。他们基本上都不是被刀剑砍死的,而是被箭射死。蒙古人极其残忍,特别喜欢屠城,金全盛时有户768万,元灭金时剩下87万户,下降89%。南宋嘉定16年有户1267万,元灭宋时剩下937万,下降26%。可是这些曾经纵横天下的蒙古骑兵已经在享乐的生活中沉沦了,有的连马都不会骑了,他们除了欺负家里那些手无寸铁的下人外,并无其他本事。比如蒙古军队中最精锐的部队阿速军,这支部队即使在强悍的蒙古军队中也是出类拔萃的,曾立下大功。当起义爆发时,他们被派去镇压,这支部队接到命令后,立刻出发,日夜兼程,并不是奔赴战场,而是先去抢了一把老百姓。但是运气不好,在抢劫回来后,正好碰到了起义军,刚看到对方的旗帜,领队的首领便大叫“阿卜,阿卜”(快跑),这支最为精锐的部队就是这样败退的,退回去后还反复强调自己是遭遇数倍于自己的起义军才败退的。朱元璋准备攻打蒙古时,除了王保保,蒙古就没什么能打仗的名将了。

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应天宣布继皇帝位,定年号为洪武,国号为明!北元在朱元璋的不断追击中,被赶出了中原地区。经过二十余年的战乱,中国大地上饿殍遍野,田地荒芜,开国皇帝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恢复生产,朱元璋十分关注农民的问题(与他亲人饿死的经历有关),洪武三年(1370),他规定凡是开垦荒地的,就免除三年租税,而且为了鼓舞开荒,他制定法令,只要你开了荒地,这块地就是你的,就算原先的主人找来,你也不用怕,我朱元璋给你撑腰。这就大大的促进了开荒的进行。

为了鼓舞种田,他还发布命令,犯罪之人,只要不是杀头的罪,统统发配去种地,也算是干了件好事。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所谓的犯罪之人以官员居多,当时仅凤阳一地,就有一万多官员在田里插秧,同时,他还大大削减各地的租税,但除了一个地方外。这个地方就是张士诚占据过的江浙地区,由于当地的人民支持张士诚,他对此十分不满,规定江浙地区赋税高于其他地方数倍。这一规定直到后期才废除。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朱元璋是个有仇必报的人。

相对的,朱元璋非常痛恨商人,不知道他这个想法从何而来,当时的著名富商沈万三就成为了他重农抑商政策的牺牲品。这位沈万三十分有钱,这位同志也想学习吕不韦,想搞一把政治投机,他主动投靠朱元璋,并出钱修筑了三分之一的南京城墙,这些城墙十分坚固,都用上好的花岗石修建,并用糯米为浆,外面还涂有石灰,堪称铁壁。虽然沈万三花了大价钱,希望朱元璋给他点好处,可朱元璋听说此事后,不动声色,等城墙修好,就准备杀了他。还是马皇后反复劝说,朱元璋才没有动手,但他还是没收了沈万三的财产,把他发配到云南。朱元璋这种重农抑商的想法也深深地影响了明朝270余年的发展。

朱元璋在解决了北元后,朝廷内部的矛盾又开始激烈起来,大臣分成两派,以地域为区分,开始了新的争斗。这两派的主角是李善长和刘基,朱元璋利用两派的斗争,杀掉了接近1万人,然后堂而皇之地废除了丞相制度,准备一个人打理整个天下。开国皇帝里面,朱元璋算是非常差劲的,对于复杂的政治规律,他似乎毫无概念,他废除了丞相制度,很快就发现自己一个人忙不过来,于是成立了六部,结果六部的权利远远大于丞相,后来还出现了像张居正那样,几乎就是个张皇帝的结局。他不许宦官干政,所有的奏折都想自己批,结果没想到后代子孙没他这么勤奋,以致于后来出现像刘瑾这样的太监,拿着奏折回家批,连首辅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更狠的是,这个开国皇帝非常喜欢特务组织,并成立了锦衣卫,就负责特务工作,所以明朝开国时就是一副恐怖相,比如国子监祭酒宋讷有一天上朝,朱元璋问他为什么昨天晚上不高兴,宋讷大吃一惊。朱元璋拿出一幅画,正是宋讷昨夜生气表情的画像。这真是让人毛骨悚然,要知道宋讷并不是睡在街上的,他在自己家里生气,这些检校不但一直在监视他,还居然饶有兴致的把他生气的样子画了下来,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在没有照相机的当年,深更半夜,你坐在自家房里,居然就在离你不远处,有人正在一边看着你,一边帮你画像。这种情节在现代恐怖片中倒是经常出现。朱元璋经常乱发脾气和乱杀人,特别是在马皇后去世以后。

马皇后在朱元璋被困,就快饿死的情况下冒着生命危险给朱元璋送饭。她虽然是个女子,却颇有胆识,陈友谅进攻龙湾时,她捐助自己所有的首饰财物劳军,并组织妇女为军队缝补衣物。即使在大富大贵后,她也保持了简朴的作风,不骄不奢,并劝告朱元璋不要忘记民间的疾苦,甚至在用人上,她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愿得贤人共理天下”,被朱元璋引为至理名言。她还阻止了朱元璋的很多恶行。朱元璋要杀朱文正,她劝告朱元璋,朱文正是你的侄子,立有大功,请你不要杀他。朱元璋要杀李文忠,她劝告朱元璋,李文忠是你的外甥,也是你的养子,留他一命吧。

朱元璋要杀宋濂,她跪下求朱元璋,宋濂是太子的老师,老百姓尚且尊师,何况帝王家呢。她重病后,自知很难医好,居然拒绝医生为她医治。她说:医生只能医病,不能医命,如果让医生为我医治,服药无效,陛下一定会降罪于医生,这是我不想看到的。她在病榻上留下了给朱元璋的遗言:“愿陛下求贤纳谏,有始有终,愿子孙个个贤能,居民安居乐业,江山万年不朽。”马皇后的死给了朱元璋巨大的打击,之后朱元璋在错误与偏激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直到他生命的终点。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