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大道曲折崎岖,七香车青牛白马驰骋,繁华热闹的街市上,卢照邻用他独特的笔法和技艺,将一幅幅精湛绝伦的诗意画卷展现在人们眼前。在他的四首诗中,每一个字句都仿佛是琴弦上的音符,轻轻弹奏着动人心弦,让人感受到诗人对于生活和情感的深刻体悟。无论是街头巷尾的风景,还是内心深处的情感波澜,卢照邻都能以惊人的洞察力与感悟力,将之真实地刻画出来,让人感叹他的诗才和艺术表达的奇妙。
卢照邻,字升之,自号幽忧子,唐代著名文学家、诗人。他出生于幽州范阳,生卒年不详,但大约活动于7世纪中叶。卢照邻十余岁即表现出博学善文的才华,二十岁时已在邓王府担任典签,并因此受到重视。在本文的四首诗中,《长安古意》卢照邻以丰富的想象力和精确的细节,展现了长安大道上的奢华车马和贵族生活的繁荣景象。《曲池荷》则转向内心世界,通过荷花的生命历程,表达了对生命无常和美丽易逝的哲思。
《十五夜观灯》以元宵节为背景,通过灯火的绚烂和人们的欢笑,传达了节日的喜悦和浪漫气息。而《九月九日登玄武山》则是一首充满思乡之情的诗,通过重阳节的风俗,抒发了对远方亲人的深切眷恋。

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
玉辇纵横过主第,金鞭络绎向侯家。
龙衔宝盖承朝日,凤吐流苏带晚霞。
百尺游丝争绕树,一群娇鸟共啼花。
“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这两句描绘了长安城中的大街小巷。长安大道宽阔而延伸,与狭窄的小巷交错连接。“青牛白马”是古代贵族所乘的豪华车马,“七香车”指的是以各种香料装饰的豪华车。这两句不仅展示了长安的繁华,还暗示了长安城中贵族的奢华生活。
“玉辇纵横过主第,金鞭络绎向侯家。”继续描绘贵族生活的奢华场景。玉辇是高贵人士乘坐的车辇,金鞭则是他们驱赶车马的工具。主第和侯家分别指的是大户人家和侯爵府邸。诗句生动地描绘了这些豪华车辇在大街上来回穿梭的景象,体现了长安城中贵族们的显赫和尊贵。
“龙衔宝盖承朝日,凤吐流苏带晚霞。”展现了长安城中车马的华美。宝盖是车辇上的华盖,像龙一样高昂地承接着晨光。流苏是华盖上的装饰,像凤凰一样在晚霞中吐露光彩。这种华丽的描绘让人联想到长安城中贵族生活的光彩夺目。
“百尺游丝争绕树,一群娇鸟共啼花。”描写了长安城中宁静优美的自然景象。游丝是指空中飘荡的蜘蛛丝,百尺形容其长度;娇鸟则是指鸣叫的美丽鸟儿,啼花指的是鸟儿在花间鸣唱。通过这些细腻的自然景物描写,诗人展现了长安城中繁华之外的静谧和美丽。
这首诗通过对长安城中繁华景象和贵族生活的细腻描写,展现了盛唐时期长安城的富丽堂皇与生机勃勃。诗中既有对车马奢华的描写,也有对自然美景的描绘,既表现了社会上层的奢华生活,也体现了长安城作为帝都的繁荣与美丽。
诗歌语言工整对仗,用词精美,描绘生动,画面感强,仿佛将长安城的盛景展现在读者眼前。这首诗既是一幅长安繁华图,也是一曲对盛唐时期美好生活的赞歌。
《曲池荷》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
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
首句“浮香绕曲岸”,开篇即以“浮香”二字,形象地描绘了荷花香气轻盈飘逸,仿佛能环绕曲折的池岸,随风送至每个角落,给人以清新雅致之感。这不仅表现了荷花香气的独特魅力,也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幽远的氛围。
次句“圆影覆华池”,这里的“圆影”指的是荷花的倒影,它在水面上铺展开来,覆盖了整个华丽的池塘。这一句通过视觉效果的描绘,展现了荷花与池水相映成趣的美景,画面既和谐又富有生机。
“常恐秋风早”,情感上发生了转折,诗人由对眼前美景的赞美转为对未来可能的忧虑。他担心秋风过早地到来,暗示着荷花的凋谢与季节的更替。这里,“常恐”二字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不能长久的深深忧虑。
结句“飘零君不知”,此句进一步深化了上述忧虑,意味着当荷花凋零散落时,或许无人知晓其曾经的美丽与辉煌。这里,“君”字既可以理解为具体的某个人,也可以泛指世人,表达出诗人对于美好易逝而人世冷漠的感慨,以及对于被忽视和遗忘的担忧。
卢照邻通过对曲池荷花的描绘,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更寄托了对生命无常、美丽易逝的哲思。诗中既有对当前美景的细腻刻画,也有对未来变迁的深刻忧虑,反映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敏感与无奈,以及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与挽留之情。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咏荷诗的佳作之一。
《十五夜观灯》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开头两句描绘了元宵节夜晚的繁华景象。锦里指的是长安城的繁华街道,在这里举行了盛大的宴会。芳宴不仅有美食,还有美丽的灯火和装饰,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气氛。“兰缸”指的是用来盛放香料或灯火的器皿,这里的“艳早年”可以理解为自古以来,这种灯火之美就让人流连忘返。这两句展示了元宵节的热闹非凡和灯火辉煌。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第三句和第四句进一步描绘灯火的绚丽多彩。缛彩指的是多种颜色的装饰品和灯光,仿佛把大地分割成了一个个五彩缤纷的区域;繁光则是指繁多的灯火,仿佛把夜空也装点得璀璨夺目。这两句展现了元宵节夜晚灯火通明,灯光遍布天地的盛况。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接汉指的是灯火之光仿佛连接了银河(汉),让人误以为星星从天而降;依楼则是指灯火仿佛依靠在楼阁之上,宛如悬挂的月亮。这两句诗通过“疑星落”和“似月悬”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灯火的璀璨和美丽,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灯光如星月般明亮的梦幻世界。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最后两句描绘了观灯的人们,特别是美丽的女子们。千金笑指的是美女们的笑颜,她们的笑容如同价值连城的珍宝;九枝前的“九枝”指的是灯台,这里特指元宵节上特有的灯台。女子们的笑容映照在灯火前,使得整个场景更加美丽动人。这两句诗不仅写出了灯火的美,还写出了人们观灯时的欢乐和愉悦之情。
《十五夜观灯》通过对元宵节观灯场景的细腻描绘和巧妙比喻,生动地展现了唐代元宵节的繁华景象和热闹氛围。诗中描绘的灯火之美、欢乐的人群,以及诗人笔下的灯光如星月般的比喻,都让这首诗充满了浓浓的节日气息和浪漫色彩。
《九月九日登玄武山》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首句“九月九日眺山川”,点明了写作的时间——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这是一个传统上人们登高山、赏秋景、避邪祈福的日子。诗人通过“眺山川”直接展现场景,既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也暗含了登高望远以解思乡之情的行为。
“归心归望积风烟”,此句情感深沉,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归之心。“归心归望”直抒胸臆,表明诗人内心对家乡的深切渴望,而“积风烟”则以具象的自然景象比喻归途的遥远与模糊,以及归心似箭却难以即刻实现的无奈与愁绪。
第三句“他乡共酌金花酒”,转而写到异乡的生活场景,重阳节有饮菊花酒的风俗,金花酒即指菊花酒,象征着节日的庆祝与团聚。然而,在“他乡”这一背景下,共饮虽有短暂的慰藉,却难掩身处异域的孤独与对故乡的思念。
结句“万里同悲鸿雁天”,诗人将视线转向天空中的鸿雁,鸿雁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常作为书信的象征,也代表着迁徙与离别。此句以“万里同悲”揭示了不仅自己,还有无数远离故土的人们共同的悲伤,大家仰望鸿雁飞过的天空,寄托着无法言喻的思乡之情。同时,“鸿雁天”也营造了一种辽阔而苍凉的意境,加深了全诗的悲凉气氛。
整首诗通过重阳登高这一特定情境,巧妙地融合了自然景色与个人情感,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思乡情怀与对远方亲人的无限眷恋。诗中既有对节日风俗的描绘,也有对个人境遇的深刻反思,表达了浓厚的文化情感和普遍的人文关怀,是唐诗中一首典型的抒情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