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乾盛世闻名于世,为何雍正却未得受高评?

康乾盛世以其繁荣和稳定在世界范围内声名鹊起,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然而,在这个繁华的时代背后,雍正统治时期却往往被轻视和忽略。雍正虽然继承了康熙和乾隆的遗志,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政策和行政措施,挽救了朝廷的财政困境,同时还取得了外交和军事方面的重要成就。然而,由于他的统治期间政治手段的严厉和专制,以及一些个人行为的争议,导致他的评价一直低于康熙和乾隆。这引发了人们对雍正统治时期的重新思考和评价。


先导:

总所周知,康乾盛世被誉为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余晖。

对于“千古一帝”的康熙,以及六下江南留下无数风流韵事的乾隆,

我们可谓是耳熟能详。

康乾盛世闻名于世,为何雍正却未得受高评?

而对居于中间的雍正,好像就有点尴尬了。

既不像康熙那样英明神武,也不如乾隆那样风流。

甚至真正让雍正“小火”一把的还是因为他的皇后甄嬛。

(注:甄嬛历史原型为清世宗孝圣宪皇后)

时人的评价更是刻薄寡恩,喜怒不定,极为痴迷权力,俨然一副暴君形象。

那么历史上雍正所作出的功绩到底如何呢?

真的是不如康熙和乾隆吗?

一、九子夺嫡

二阿哥胤礽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也是清朝最后一个公开册立的太子。

四阿哥胤禛(雍正)是他的左膀右臂,出生仅一年就名分早定立为太子。

但胤礽一直感觉很尴尬,因为他面对的是中国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康熙。

那个位置好像对他来说唾手可得。

可他的兄弟们也在旁边虎视眈眈的盯着,随时准备把他打进万丈深渊。

谁言太子便安稳?请君试看玄武门。

迟则生变,更何况,世上哪有三十年的太子?

不久,胤礽因康熙率众外出狩猎途中被发现经常窥视,进而被康熙疑心试图对他不利被废。

在此之前,康熙生病胤礽脸上毫无忧愁,并且康熙宠爱的幼子夭折,胤礽也毫不关心。

当太子时间太久,私下有一些大逆不道的怨言被康熙听到,太子党日益势大,飞扬跋扈。

威胁到康熙的皇权这也是胤礽被废的主要原因。

胤礽被废之后,康熙便让众人推举新太子人选。

虽然名为九子夺嫡,但大阿哥是庶出,更诅咒太子损私德被排除。

三阿哥喜欢文墨,只能当个文人王爷被排除。

九阿哥拥立八阿哥为太子,十阿哥是个粗人不通政务被排除。

十三阿哥是武将并因太子被废波及失宠排除。

十四阿哥就是传言雍正从他手里抢回来的那位,此时还年轻没有展露才干。

所以剩下的就只有四阿哥胤禛也就是雍正,以及八阿哥胤祀了。

八阿哥在朝廷素有贤王之称,也是太子第一热门人选。

而雍正作为原太子党,太子被废再去争太子看起来理所当然。

然而雍正一直作为太子党以及朝廷孤臣的形象立于朝廷,底蕴不足,如果去争还有落井下石之感。

此时如果要做出头鸟,一定争不过八阿哥,所以雍正再次保举太子。

到底是父子,康熙更是以宽仁治国,被废之后就又想起这位儿子的好来,便又让胤礽复位。

然而笔者私以为,一个试图逼宫的皇子是不可能当上皇帝的。

胤礽之所以被废就是因为威胁到了康熙帝的皇权,而让几乎整个朝廷共同保举的八阿哥岂不是更会威胁皇权?

并且,八阿哥作为“贤王”得到了太多统治阶级的支持,出身也不好(辛者库婢女所生)。

康熙后期宽仁治国,吏治不清明。

也许是人老倦政的缘故,康熙并没有进行改革。

但他一定看到了这一点,所以继承人必须进行深化改革才能保证清王朝的延续。

而八阿哥因统治阶级支持而上位,那么一旦改革一定会触及统治阶级的利益,以“贤王”之贤显然是无法做到的。

雍正则不同,他广走山川,深谙民间疾苦,更不惜得罪权贵,心坚如铁,是继位整顿吏治民生的第一人选。

但作为孤臣的雍正这时候还不宜并不足以当出头鸟去与八阿哥争权。

此时再扶废太子与八阿哥相制衡,是最明智的选择。

如果胤礽复位之后,积极改错,谦恭待人,说不定还能成功登基。

然而胤礽依然一错再错,反而更加气焰嚣张,不久便又被废。

之后康熙不再明立太子,去世前于畅春园传位于皇四子胤禛,即雍正帝。

二、锐意改革

雍正是一个极其勤政甚至到了病态的皇帝,这一点即使是再讨厌雍正的人也不可否认。

雍正登基后,决意对腐败的官场,腐朽的社会风气进行改革。

遍览史书,大凡变革,一定是血淋淋的。

当你要损耗他人的利益,那他一定会想方设法的阻挠甚至杀掉改革者。

如著名的商鞅变法人死法存。

为了达到目的,雍正每日睡不过五个小时,每日批阅奏折近万字,累计批注近两千万字。

为了加强权力,进行改革,他建立军机处,跪受笔录,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达到巅峰。

终于,雍正二年进行了第一项改革:火耗归公:

火耗就是收完赋税,熔炼库银以及运输途中的损耗。

假如收税一百两,实际进入国库九十五两,这中间的五两就是火耗。

实际操作起来,可能收的更多。

比如朝廷原本只收一百两赋税,到具体官员甚至可能会收一百五十两,两百两。

除去真正的火耗,多的银子自然进了官员自己的腰包。

这所谓的“火耗”就需要百姓自己承担。

火耗归公后,收多少赋税,就得入库多少赋税,火耗也得交给朝廷。

那没有火耗利润可图,百姓就不用再被征收这所谓的“火耗税”。

当然,一个巴掌一颗枣,雍正显然深谙此道。

所以火耗归公之后又给了官员“养廉银”的奖励,用来褒奖那些清正廉洁的官员,通常达到官员工资的十倍到百倍之多。

第二项改革: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

众所周知,封建时代的统治者是地主阶级。

千百年来,代表统治阶级的皇室宗亲,王侯将相以及考上功名的读书人们都可以获得两项特权:免税,不用服徭役。

这样一来就导致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更少的田地去承受更多的赋税。

随着王朝的延续,会越来越腐败,税越收越高,农民交不起税就得把地卖给地主。

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地主们拥有了越来越多的“免税田”,交税田越来越少并且税越来越高。

由于垄断,佃租也越来越高,到最后农民甚至租不起田地吃不上饭就会揭竿而起,建立新的王朝。

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之后,天下所有的人都得承担赋税承担徭役。

可以说,雍正破坏了千百年来的“规矩”,这一定会引起很多人的不满,也导致了河南考生乡试罢考事件。

但一旦做成,肯定是利国利民,延续国祚的好事。

幸好雍正用他的铁血手腕,硬生生的推行下去,并没有被这次的风浪打倒反而又斗志昂扬的推行新的政策。

第三项改革:摊丁入亩:

前文提到,特权阶级可以不交税,而农民交税的方式就是人头税。

这个弊端就是不管你家里有没有地,有多少地,有多少人就得交多少税。

这样穷苦百姓根本负担不起,只能再去租借地主的田来种,既交赋税,又交佃租,导致穷者愈穷,富者愈富。

摊丁入亩就是把人头税,换成田地税。

以前是有多少人交多少税,现在是有多少地交多少税。

并且常丈量全国土地,保证政策的公正性。

这样的改革,更加合情合理,让原本因为人头税不敢多生孩子的穷苦人民解放生产,间接促进了人口增长。

第四项改革:改土归流:

在雍正之前,对于云南等少数民族聚居地都是采用土司制。

土司拥有对地方的绝对自治权,土司世袭,甚至连官府都无法真正完全管理。

可以说,除了名义上属于清朝,实际上跟土皇帝“藩镇”没有区别。

雍正当然无法忍受,于是废除土司,采取流官制。也就是由中央政府任命可随时调换的官员。

这一举动强化了清王朝对地方的管理,促进了民族融合力,对当地发展起到了很大的积极意义。

我们可以看到,四项改革完成任何一个都可以被称为有位君主,延续王朝国祚。

雍正在位仅十三年,却完成了四项,堪称雄才伟略。

但是因为改革得罪了统治阶级,导致在历史上评价不高,远不如他的父亲儿子出名。

三、趣闻佚事

世人传言雍正得位不正,抢了他弟弟十四阿哥的皇位,将传位十四子改为传位于四子。

且不说清朝传位诏书有满蒙汉三种文字,单从逻辑来讲都不可能。

十四阿哥被封大将军王,以天子规格出征,在诸皇子中最受宠爱。

因此也被认为是帝心暗许的皇储人选。

然而要真是这样,就不会在晚年让一个皇储去远征,一定近奉侍前防止变故。

扶苏之祸就是前车之鉴。这种谣言无非是野史吸引眼球而已。

在雍正晚年,落魄书生曾静劝川陕总督岳钟琪举兵反清,历数皇帝篡位,不讲人伦,贪财好色,好滥杀酗酒等罪责。

岳钟琪急忙将曾静拘捕交给朝廷。

雍正看后,顿觉急火攻心。

他自登基,一日不敢休息,日日批注到深夜,所做之事自觉无一不是为国为民,谁知道在民间竟然是这样的形象。

按照一般人的逻辑,肯定是给曾静斩首了,以儆效尤。

但雍正不这样,他把曾静喊过来辩论一夜,直到把曾静驳倒。

最后又让人把辩论内容做成《大义觉迷录》,让曾静传与全国各地一证清白。

然而文化程度不高的民众怎么听得到那些高深的辩论,就记得皇上的贪财好色了,反而影响了雍正的形象。

雍正上承康熙,下启乾隆,不失为一代雄才伟略的君主。

他的一生,登基前九子夺嫡如履薄冰,登基后又深怕辜负其父所托。

每天勤勉不知劳苦,年仅五十六岁就因过于辛劳而去世。

其功绩不可磨灭,也必将启示后人。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