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一个千古传世的名将,他曾是战无不胜的军事天才,力挫强敌,一路闯荡江山。然而,他最终却败在了刘邦手上,一个默默无闻的少年。这历史上的一幕幕让人不禁思考,是什么导致了这位强大的军事天才最终失败?是战术失误?还是内乱纷争?或是他的虚荣心和骄傲导致他沦落?让我们一起来揭开这段历史的面纱,探寻其中的奥秘。
文┃寒岫冷月
纵观项羽一生,除去最后在垓下兵败之外,共有七十二战,都是战无不胜。可是这样一个纵横天下的统帅,却从没有认真地读过兵书,《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羽不管是武艺还是兵法都没有下功夫去学过,可以说他确实是一个天生的军事奇才。

项羽的军事天赋应该来自遗传,因为项家世世代代都是楚将,项羽的祖父是楚国大将项燕,他的叔叔项梁也是在陈胜、吴广之后,起兵抗击暴秦的楚军将领。
项羽最初跟着叔叔抗击秦军的时候,还只是一个没有什么名气的小将,但项梁一死,他很快就锋芒毕露,在巨鹿之战中展现出惊人的神勇。
项梁是楚人,所以起兵之后,他找到了楚怀王的孙子芈心,拥立芈心为王,仍然称怀王,以作为政治号召。项梁死后,怀王任命宋义接任上将军位,项羽为副将,然后向关中进军,并昭告天下,先入关中者为王。
可是宋义率领楚军到达安阳(今山东省曹县东)后就停止前进,不去营救被秦军围困的巨鹿,反而天天饮酒聚会,在安阳滞留了46天。项羽忍无可忍杀了宋义,率部解救了巨鹿,《史记·项羽本纪》对这一战作了详细的记录:
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巨鹿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将士无不一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无不膝行向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从这段描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楚军强大的战斗力以及诸侯们对项羽的恐惧。巨鹿之战让项羽一战成名,也打下了他日后成为"西楚霸王"的基础。
项羽如此神勇,为什么会败给刘邦?一,为人残暴。
项羽在赢得巨鹿之战后没有迅速入关,而是把秦将章邯包围在棘原整整6个月,迫使章邯投降。刘邦趁此机会抢先入关,接受秦王子婴的投降,废除秦的苛法,并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以宽厚仁慈的形象取得了民心。
与刘邦相反,项羽表现出来的形象是:残暴。
早在项梁领军的时候,项羽曾经攻打襄城,打下以后进行了屠城。在此前的战国时代,尽管战乱频仍,大规模杀俘的事件比比皆是,但针对平民百姓的屠城在史书中还真找不到,项羽算得上开了屠城的先河,他的残忍在此时就已经显露出来了。
章邯投降之后,由于他是诱骗部下跟随他投降的,那些降卒因为担心自己父母妻儿的安危,不免私下议论,被项羽知道后,立即下令把这二十余万降卒坑杀在了新安城南。
入关之后,项羽又在咸阳屠杀百姓,杀死已经投降的秦王子婴,他的一系列行径《史记·项羽本纪》中都有记录:
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
对于项羽的行为,连楚怀王都受不了,曾说过:
项羽为人剽悍滑贼。项羽尝攻襄城,襄城无遗类,皆坑之,诸所过无不残灭。
从这些历史记录可以看出项羽有多残暴。
二、缺乏政治头脑
项羽入关后,自封为"西楚霸王",并大封诸侯,不过他的分配并不是依据政治及战略考虑,全凭个人好恶:好的地区分给与他有关系的人,差的地区则分给以前六国的旧人,导致许多诸侯的不满。他还公开违背楚怀王"先入关中者为王"的约定,以"巴蜀亦关中"为由,把刘邦封在巴蜀当汉王,却又听了张良通过他的叔叔项伯的建议,把汉中划给了刘邦,给了刘邦将来返回关中的机会。如果刘邦没有获得汉中,他就只能一辈子待在巴蜀,不可能"暗度陈仓"了。
至于关中,项羽把它分给三个投降的秦将:章邯、司马欣、董翳。这三人欺骗部下投降,让二十万秦卒被项羽坑杀,关中百姓早把他们恨入骨髓,对刘邦不能当关中王尤其失望。这也给将来刘邦获得关中父老的支持打下了基础。
而那个起号召作用的楚怀王呢?此时的项羽已经不能容忍哪怕只是名义上还在自己之上的人了,他表面上尊楚怀王为"义帝",然后把义帝迁去江南后杀死。
项羽这一系列的做法,都可以说是缺乏政治头脑的表现。
三、刚愎自用,不听劝告
军事天才往往缺乏政治头脑,只要能听从有识之士的谋略,也是可以弥补的,但项羽刚愎自用,不听劝告。他的谋士范增因看出刘邦有野心,劝他除掉刘邦,以绝后患。可他却听信了刘邦的话,在鸿门宴上不管范增如何暗示,始终不肯下令杀刘邦,让刘邦最终得以逃脱。否则的话,历史恐怕就得改写了。
项羽入关后,韩生去见项羽,说关中土地肥沃,又易于防守,适合做称霸天下的基地,劝他以咸阳为都城,留在关中。但项羽因为秦的宫室已被自己烧毁,不肯留在关中,又怀念故土,决定以彭城(今江苏徐州)为都城,准备东归。韩生就说:"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者,果然。"项羽听了大怒,把韩生给烹了。
项羽这样残暴蛮横,当然惹得天怒人怨,很多诸侯虽然暂时还只是敢怒不敢言,但已经有了随时起兵反抗的心理。
楚汉元年8月,齐王田荣首先在齐国发动了反楚战争。刘邦紧随其后,"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汉军势如破竹扑向关中,一个月内就把关中全部收复。
乘着项羽正和齐国作战,刘邦又领兵出关进入中原。楚汉二年3月,刘邦在洛阳新城为义帝发丧,公告天下讨伐项羽:
项羽放杀义帝江南,大逆无道,寡人亲为发丧,兵皆缟素,悉发关中兵,收三河土,南浮江汉以下,愿诸王击楚之杀义帝者。
刘邦的做法使讨伐项羽的战争成了"义战",赢得了一些诸侯的支持,也让自己名正言顺地取得了领袖地位。
四、为人多疑导致部下不愿效忠
楚汉二年4月,刘邦统率诸侯兵共五六十万人攻占了彭城。项羽立即率领三万精兵赶回,大败刘邦与诸侯军,由此可见项羽的善战。
刘邦大败后,退守荥阳,在这危急关头,萧何动员了关中老幼,由韩信率领赶往救援。韩信击退了楚军的先头部队,巩固了荥阳战线,阻止了楚军的西进。
项羽击败田荣、鲸布之后,在楚汉三年11月向荥阳大举进攻。刘邦自知不敌,只得求和,项羽想要答应,但范增反对,刘邦的手下陈平知道项羽为人多疑,容易听信谗言,于是劝刘邦使用离间计,离间项羽与范增的关系。
这一计策果然有效,项羽疑心范增与刘邦勾结,想要夺自己的权,范增愤怒之下离开项羽返回彭城,结果在途中病死。项羽的多疑不仅让他失去了范增,也让其他部下怀有异心,不肯再效忠他。
尽管项羽仍然屡战屡胜,追得刘邦十分狼狈,但他的部将及追随他的诸侯却被韩信等人逐一击败,导致楚汉出现相持局面。在这种情况下,他与刘邦达成了和约,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
和约达成后,项羽领军准备回彭城,却被刘邦追击,双方再次展开大战。由于项羽部下周殷叛变,结果刘邦及诸侯大败项羽,把他围在了垓下。此后就有了"四面楚歌"的故事。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项羽大惊是有原因的:在当时的战争中,每占一个地方就要征发当地人民来补充兵力。既然四面楚歌,说明汉军中补充了很多楚人,这就让项羽以为楚地已全部丧失而大惊。于是乘夜突围,在迷失道路后,被一个农夫故意指错方向,陷入沼泽中被汉军追上,由此可看出项羽的不得民心,也导致他因部下损失殆尽而不肯过乌江,最终自刎而死。
临死前,对于自己的失败,项羽认为是"天之亡,非战之罪也"。对此连司马迁都忍不住评论说:
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身,身死东城,尚不觉悟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岂不谬哉!
可见,项羽的失败源于他自身。
声明: 本文图片来源于版权方,任何网站、报刊、电视台、公司、组织、个人未经版权方许可,不得部分或全部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