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本姓夏侯。然而,他并未修正其姓氏,保留了曹姓至他的后代。这一举动引发了人们的猜想:曹操是否有意保留夏侯姓氏,而未改名,是否意味着他对承传之意的失落?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思考。
熟悉三国的朋友肯定都知道,曹操的亲生父亲曹嵩,本姓夏侯。曹嵩是当时的大宦官曹腾的养子。也就是说,从曹嵩开始,跟曹家就没有血缘关系。那么到曹操自己“被”封魏王之后,他为啥不把自己的本性夏侯给改过来?难道连祖宗的姓氏都不要了?
《三国志》中有说法:嵩,夏侯氏之子,夏侯惇之叔父。说曹操的父亲曹嵩,是夏侯氏的后代,夏侯惇的叔叔。
这一点还是比较靠谱的。纵观三国上下,夏侯惇其实并没有显著的战绩,唯一教人们称道的,就是左眼被射中,拔了生吞。在战乱不停的三国时期,夏侯惇并没有特别辉煌的功劳。但是魏国建国之后,夏侯惇被封为“大将军”,官居魏国第一官职。
并没有特别的功劳的夏侯惇,却被封这么大的官职,看来不是没有原因的,毕竟跟曹操是堂兄弟,按照这个来论,夏侯惇跟曹操的血缘关系更近,甚至比曹洪,曹仁都要近。
作为夏侯氏的后代,曹操的父亲当初是被曹腾作为养子收养的。后来有了曹操。那么等到曹操功成名就后,为啥不改回自己的本性夏侯呢?不但如此,曹操的孙子曹睿甚至还追封了宦官曹腾为皇帝。这不是在重复强调,魏国的祖宗是姓“曹”,而不是姓“夏侯”!
“曹”姓有什么好的,以至于曹操连自己的祖宗的姓氏都给放弃了?
如果说曹操一开始的时候没的选,那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曹操的“祖父”曹腾,以及“曾祖父”曹节,都是东汉的权臣,虽然都是宦官,但是却拥有极大的声望和政治资源。虽然跟袁家的四世三公比起来差了点,好歹自己的政治资源也不低,创业期间,当然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了。
好不容易最后创业成功,曹操也一点改回夏侯氏的意思。这就叫人有点疑惑了。我们或许能在《三国志》中找到一些蛛丝马迹。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
原来如此,姓曹的好处还有一个,那就是往上可以追溯到汉朝的开国功臣,第二任丞相的“曹参”。我们知道很长一段时间里,曹操的官职就是“丞相”。这样一来,曹操大权独揽就有了非常合理的解释:祖上曹参不但是开国功臣,也担任丞相,那么我曹操担任丞相就也很正常嘛。
在历来的王侯中,所谓的身份背书,都是自己的政治筹码。比如刘备的刘皇叔,孙权认孙武为祖宗,朱元璋认朱温做了祖宗。只是在强调自己政权的合法性而已。